你跑赢父辈了吗?
著名教育家九斤老太太有句名言:一代不如一代。
我们当然都是不服的,尤其是开上了好车,买上了大房子,挣了点小钱,开个公司,有几个人人前人后的x总叫着,不少人一年几十万上百万,再看看父母当年,最高月薪不过5000、6000,物质生活更是没得比,从筒子楼到大平层,从自行车到BBA,从的确良到阿玛尼,从上海手表到积家,从中专大专毕业到985、海外留学。
但是呢?你的家庭跑赢父辈了吗?还真不一定。物质上是这一代人要富足得多,但是,我们这一代人的富足,其实是建立在纵向比较的基础上的,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结果,我们的社会阶层真不见得比父母高。
我家里当年住筒子楼,隔壁就是我父亲的处长,两家生活条件根本看不出来。那个处长管后勤,包括食堂,最大的权力,无非就是周五下午去食堂让大师傅炒5个鸡蛋,喝两杯小酒,就这还偷偷摸摸。那时候大家的物质条件,其实都差不多,有的人家里一周吃一次肉,有的家里半个月吃一次肉,这就是大多数80后的状况。
能住上筒子楼,让孩子吃上肉,再让孩子上机关小学,其实已经领先了当时大多数的人家。我上小学的班主任有句名言:你们就是一帮败家子,你们一辈子也比不上你们爹妈。
信哉斯言,其实大多数我们这些人,并没有超越父母,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薪从10w20w到50w的程序员、设计师、运营总监们,某种意义上,就是上一辈人的钢铁工人、棉纺织厂女工。
今年我去了一趟郑州,无意中看到了郑州国营棉纺织厂。1953年,国家投入巨资,一下子在郑州建了6家国营棉纺织厂,基础骨干的几千名棉纺女工都是从江浙沪调来的熟练工人,普通人想进棉纺厂挤都挤不进去。给归国华侨的待遇,也无非就是安排一个棉纺厂工作。
所以,我们今天的程序员、985的博士们觉得自己牛逼,懂技术,懂科学,但实际社会地位,就是那个时代的棉纺厂女工。
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,并没有比父辈的阶层上升,是我们不努力吗?是我们机遇不好吗?当然不是。
而是,阶层下滑,本来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。
任何社会,都是一个缓慢熵增的过程。
何谓熵增?
1998年,贝佐斯在亚马逊致股东信里说:「我们要对抗熵(We want to fight entropy)。」
熵是个热物理概念,来自于大家都知道的热力学第二定律。热力学第二定律,简而言之,就是热只能从高温传到低温。
从高温到低温的过程,就是一个熵增的过程,熵代表了什么?熵就是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,很遗憾的是,熵总是要增加,直到最大。任何一个系统,都是从有序到无序,逐渐走向混乱的。我们的世界如此,我们的生命如此,我们的人生也如此。
一杯热水,放在那里,总要变成凉水,我们身体健康,肌肉饱满,但迟早会丧失活力,逐渐衰老,变成一具尸体,变成尸体还不行,还要被微生物分解。
所以物理学家薛定谔说:「自然万物都趋向从有序到无序,即熵值增加。而生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生活中产生的正熵,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。生命以负熵为生。」
世界上的任何系统,都满足这个定律,包括我们的人生和家庭。之所以会存在代际间的阶层下滑,就是因为我们的财富也好,或者说家族和个人的能量也好,都是在「耗散」的。
这就是「富不过三代」的原因,为什么「富不过三代」?我们打个比方,这就像拿火烧水,第一代人特别勤奋也能干,有能力也有运气,能不断找来燃料,把水烧到一百度,到了一百度水沸腾了,就是个迅速散热的过程;第二代人,他要维持水继续沸腾,要找更多的燃料来烧水,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「守业要比创业更难」。大多数家族,这一步都走不过,水就逐渐降温。第三代人,不仅找不到足够的燃料了,为了保持水壶满,还要往里兑冷水,这个系统,基本就是崩溃的过程。
所以,「富不过三代」,真的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,并不是说富二代就都是没能力,不优秀,不是这样的。而是世界上,根本就没有能够上百年不崩溃的游戏,我读世界史,连奴隶时代封建时代这种缓慢更新的时代都没有,更不要说我们这个时代了。
我认识一个富二代,她在广州做插画师,光是插画这个手艺,一年二十几万的收入,另外业余时间经营个自媒体,不太大,也有几十万收入。这样的人,怎么说都是同类中的优秀者吧。但在她父母眼里,她就是废物,她父母的生意,一年将近千万的收入,有可能上市的公司,现在年龄大了,亟须有人接班,但是她接不了,完全不懂,现在父母只能眼看着生意越做越小,急得团团转。
这就是没有办法,我问过她,为什么不接班?她说,我真搞不定啊,跟下属的关系,同行的关系,还有政商关系,一个我都不懂,我进去就是送死,我才不回去。
她说得对,进去就是白给。
对抗熵增?
所以我们人生最大的敌人是什么?就是熵增。
管理学大师彼得·德鲁克说:「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,就是如何对抗熵增。在这个过程中,企业的生命力才会增加,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。」
大多数人的一生,都是在缓慢地「耗散」,开始可能看起来在保持
暂无评论内容